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证件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介绍 > 学习资料
(来源:西安教师网www.xateacher.com)八年级语文上
来源:admin 时间:2014-03-15 点击量: 0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芜(    )湖   荻(    )港   溃(    )退   歼(    )灭   杜聿(    )明   锐不可当(    )
要塞(    )  星宿(    )  绥靖(    )   阌(    )乡   阻遏(    )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击溃:                                       
2、资料准备: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定义:                                                                            
特点:                                                                            
要素:                                                                            
结构:                                                                             
(2)、查阅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3)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形成提升】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学生“新闻”阅读方法总结
 
 
 
 
 
五、课堂检测:
填空:
1、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2、试着写一则校园新闻。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芦花荡          课时:一课时       主备:李世博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 感受老头子的形象,体会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
2、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学习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朗读课文,在文中老头子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这篇小说具体是怎样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来做以解说。
二、知识积累:
(1)、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   )疾  疟(   )子 仄(   )歪 转弯抹(   )角 月明风qīng(   ) 蹿(   )
寒噤(    ):
张huáng(    )失措:
(2)、文学常识:
【小    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先瞧瞧这些问题,带着它们认真默读课文,开动你聪明的大脑,相信你一定会解决的。
(1)文章的情节可谓是跌宕起伏,请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找出概括出老头子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吗?请通读课文并划出文章中对他描写的句段?
 
 
 
 
 
(3)小说是借人物、情节、环境来表现主题的,相信任何的一笔都是作者精心酝酿的。寻读一下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划出来,并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芦花荡?(提示:文中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描写秀美的芦花荡吗?再读一读这些句段,看看能不能从某些词语中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读完文章,对于文章的主旨你有了怎样的感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不妨把你的思绪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一个小创作吧。(任选一题)
①以“XX,我想对你说”说出自己对文中人物想表达的。
②写一篇读后感或小随笔。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3.蜡烛            课时:一课时       主备:刘亚娥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2、品味语言,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3、体会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请找出本文的六要素,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


二、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窖(  )烧灼(   )揣在怀里(   )颤巍巍(   ) 鞠躬(   )腋(   )窝 
匍(   )匐(   ) 间歇(    )  fú(   )晓 瓦lì(    )  精疲力jié(   )
2、解释下列词语。                       
名副其实:                 企图:            永垂不朽:
(2)、文学常识: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开始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1、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1. 简介作者西蒙诺夫。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文中的南斯拉夫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她为什么这样做?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2、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为什么以“蜡烛”为题目?谈谈它的象征意义。(提示:结合文末理解)
 
 
  
 
4、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展开想像,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点拨: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检测:
本文反映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时:一课时      主备:胡  颖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珐琅”“不可名状”等八个词语、记住作者识记
          2.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朗读全文、了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倾向
          3.了解反语的作用、体会与郭先生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6、教学反思:
知识回顾:
历史时间点播链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咸丰六年,英国借口亚罗号时间进犯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后直逼北京
 
自主先学:
1.作者 遇过 :(1820——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品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预习字词:会读会写给加点字注音
 
惊骇(  )  瞥(  )见  劫掠(  )  箱箧(  )  珐琅(  )(   )  晨曦(   )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展示点播
 
分组讨论探究
1.雨果是怎么样赞美圆明园的 (请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遇过又是怎么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为什么用反语?
 
 
 
 
 
 
 
 
3.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倾向。
 
 
 
 
 
 
 
 
 
4.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能力提高
你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完文章后很想对雨果先生说什么呢?(开放性问题)
 
 
 
 
达标检测
小组检测字词及作者
①  抓住雨果先生的思想总结
②  圆明园的美丽容貌小结
③  学习文章的思想提升总结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5.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时:一课时         主备:房新宏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学习本文,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读课文,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恍惚(    )   荒谬(    ) 憧憬(     )
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
荒谬:                               憧憬:
缭绕不绝:
恍惚:                               肃穆:
响彻云霄:
(2)、文学常识:聂华苓
背景介绍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一)整体把握
1、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2、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二)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 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现实”的内容, 并联系起来分析其作用
 
2 .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三)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四)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 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 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3. 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五、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执著(    )       荒谬(    )憧(    )憬      
蜿(    )蜒  恍惚(    )       肃穆(    )杀戮(    )
2.填空
①文章开头有一段引文,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是因为,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这是因为
 
②文章第二节开头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句中的“悲哀”指的是,“美丽”指的是,“真实”指的是,“荒谬”又指的是
 
③文中第二节最末一段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不能忘记”的原因是
 
3、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话“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现实”给人的感觉
答:
 
②.文段中记述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③.读文段的最末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答: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6.阿长与《山海经》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掌握作者及其作品。
2、能通过具体事例把握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3、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拿出你的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
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烦琐(     )  粗拙(     )  疏懒(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震悚(    )  孤孀(    )   惶急(    )  絮说(    )     渴慕(   )   脐(   )   骇(   )    掳(   )   
(2)、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包括《风筝》、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3、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认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1、找一找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用自己的话依课文记叙顺序概括出来吗?。
 
 
 
2、你能通过每一件事具体归纳出阿长的形象特征吗?并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一谈在写作方面你有什么收获吗?
 
 
 
2.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五、课堂检测
 1.《朝花夕拾》原名(           ),是(      )的一本(                )集。
 2.文章重点写了阿长和我的哪件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6.阿长与《山海经》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重点品读“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阿长这一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3.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你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吗?
二、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品读鉴赏“买《山海经》”部分,小组讨论研究。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而此前此后写了不少?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你能感悟到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吗?从哪句话可看出?联系前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找关键词句)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延伸
   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不少于150字。
 
 
 
 
 
 
 
四、课堂检测
   你能写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吗?找一找,各写一句。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这些描写的特色: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7.背影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庞英娟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朗读文章,将文章中感人的句子用红笔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3、  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正值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2、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3、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表达的中心: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再次精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父子情深,写写你记忆当中的父亲背影。
 
 
 
 
 
 
五、课堂检测:
1、 抽写重点生字词
2、 找一找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爬月台的动作之词。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7.背影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庞英娟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品味背影 (文本探究)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二、感知父亲深情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请体味父亲言语言里蕴含的深厚感情)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8.台阶          课时:一课时         主备:李海斌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父亲的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父亲的高大形象。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加横线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凹凼【    】          尴尬【    】       烦躁【      】     着【    】        性【   】      
【   】骨           【      】       【   】烟灰      门【    】        【     】
【      】          水【    】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低眉顺眼:                     筹划:                     
若有所失:
(2)文学常识:
1.作者:李森祥
 
2.父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3.搜集有关父亲的名言: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号了。
                                       —— 华兹华斯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 英国
学生补充: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 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2、找出描写父亲的段落,体会句子的内涵。
 
 
 
3.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2.你觉得你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准备一下,说说好吗?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9.老王          课时:一课时         主备:李世博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4、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一、先读为主:
走近老王——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老王的不幸之处?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是苦的,那他的为人怎么样?文章最后一句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我们知道了那个不幸的人就是老王,那请问作者是个幸运的人吗?为什么?
二、知识积累:
(1)、给加点注音:
绛(     )    翳(     ) 伛(     )  攥(     ) 荒僻(     )   骷髅(     )   取缔(     )
塌败(     ) 滞笨(     )愧怍(     )
(2)、文学常识: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堂•吉诃德》等。
(3)、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下干校劳动改造,被批斗。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品味老王——
1、老王对我做了那几件事?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2、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4、品味句子
试找出文中描写老王的句子加以品味。(举出2、3例)
例如:“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怀念老王——
  1. 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认识作者——
6、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也有着这样的一些生活困难、地位卑微者。生活中,我们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呢,同学们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你的看法或做法?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0.信客         课时:一课时         主备:李世博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主题文意梳理:课文共四节,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文章的行文脉络。
信客从业的缘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猝( )然   焦灼( )  吊唁( )  昏厥( )  诘( )问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 xū (      )      jì liáng (      )      jídù (        )    diān pèi (       )
(3)、  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长途(  )涉   穷困(  )倒   低(  )顺眼
2、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多或少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请你为信客完成个人档案
职    业 信  客 性    别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主要事迹  
最敬重的人   座 右 铭  
2、作者都写了信客那几件事?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4、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有何意义?
 
 
5、品味语言。
《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的语言却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试从课文中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其实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近年来信用被利欲践踏的例子实在太多,于是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一种危机,你是如何看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重利益,还是重信用?
 
 
 
 
 
 
五、课堂检测:
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资料链接】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1.中国石拱桥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李世博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字词积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常识。
2.学会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横线的字注音)
hú(   )形          (    )形          匀(     )     河(     )
(     )        xiáo河(   )        残(      )    和(      )      坡(     )
(     )        推(      )       惟妙惟(  )                         桥(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匀称:                                        雄跨:
就地取材:                                    古朴:
惟妙惟肖:                                    推崇:
巧妙绝伦:                                    就地取材: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3、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说明文文体知识。        
A、分类
a、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b、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B、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C、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D、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号并概括出每个文段的大意。并由此分析本文的结构。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文章围绕中国石拱桥都介绍了哪些方面,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课外搜集补充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知识。
 
 
2、收集有关桥的名句。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1.中国石拱桥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李海斌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比较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周密的特点,继续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精读文章,重点品析。
 
 
二、知识积累:
检查说明文的常识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精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
  1. 读4——8段,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并画上两桥的示意图。
 
 
  1. 卢沟桥和赵州桥有何不同之处?
 
 
  1. 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1. 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横线的词能否去掉?)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能否删去?)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以“桥”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2.桥之美             课时:一课时          主备:庞英娟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体会作者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写法,培养审美能力。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1) 请学生预习课文,对文中不懂的专业术语作了解。
   (2) 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二、知识积累:
(1)、字词积写及解释:
美感(    )  史诗(     )  驻足(     )
驻足:
极目:
煞它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文学常识: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
说明性小品文: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抓关键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3文中为何又列举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呢?
 
 
4、阅读第4段, 在其所描述的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作者主观感受是什么?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师提示: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五、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
②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③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遍史诗似的满足。(      )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3.苏州园林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3.  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并学习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大声朗读课文,欣赏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把你认为美的地方读给你的组员听。
二、知识积累:
1.注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    )叠嶂(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 镂(   )空   斟酌 (      )    蔷薇(        )
2.释词  因地制宜 :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                        败笔:
(2)、文学常识:
      背景:这是一篇为摄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了这篇序文。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文章是从(                                   )角度,抓住(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2、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关键句)
 
3、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的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呢?(你能找出最关键的一句话吗?)
 
4、 为了达到这个“使人如在画图中的”目的,园林的设计者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那5 
 
 
 
5、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画出结构图。  
浏览 6、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图画美呢?(你能用蓝笔在文 文中画出来吗?并把3.4.5.6段的相应句子写在下面。)
 
、请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园林内装镜子,你能用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吗?
 
 
 
 
 
 
五、课堂检测
  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作者抓住(  )个大的方面,(  )个细微之处进行说明的,分别是什么?
 大的方面:
 
 
 
 
 细微之处: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3.苏州园林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温故知新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二、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一).找一找,说一说
找一找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结合具体句子说一说吗。(至少找三种)
 
 
 
 
 
 
 
 
 
 
(二).读一读,品一品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你能结合下面具体句字体会出本文语言的特点吗。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请找出运用说明,描写,议论的句子各一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3.试一试,你能总结出本文语言的特点吗?
 
 
三、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可以向大家介绍你的居室吗?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顺序要合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4.故宫博物院         课时:一课时          主备:房新宏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3、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读课文,用双色笔勾划。
二、知识积累: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     )           鳌头(       )           湛蓝(        )         琉璃(       )
 蟠龙(     )           中轴线(     )           金銮殿(      )         击磬(       )
 檀木(     )           攒(         )           乾清宫(      )         坤宁宫(     )
 肃穆(     )           额枋(        )          藻井(       )
2、文学常识:作者
背景介绍: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在作者的引领下,你以怎样的路线参观了故宫,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关的句子交流。
 
 
 
3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部分,拿出来共赏。(品赏特征、顺序、方法和语言等)
 
 
 
 
4、故宫和乔家大院等建筑有何异同。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仿写  采用总分的结构和空间的说明顺序介绍一个你熟悉的地方,如学校、村子。(注意抓住特征)
 
 
五、课堂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     )  湛蓝(     )  蟠龙(     ) 
金銮殿(     ) 檀香(     )鳌头(     ) 
击馨(     )  鎏金(     )  矫健(     )
2、本文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      向      方向,逐次介绍建筑物,先介绍“           部分,后介绍“              部分。本文采用了             说明顺序
3、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____;“孔”指_____。
4、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            )(            )
凤:(      )(            )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5.说“屏”           课时:一课时          主备:胡  颖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及词语。
2、了解屏风的特点及屏风在生活中的作用,探讨作者介绍屏风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知识回顾】
1、说明文的方法(9种),说明顺序(3种)。
 
 
2、说明文语言的要求:准确、简明、周密。
 
 
【自主学习】
  1. 熟记下列词语,并注意读音。
书斋(     )     帷幕(     )     纳凉(     )    销魂(     )
擅长(     )     点缀(     )     伧俗(     )    休憩(     )
徒劳(     )     韶光(     )     屏风(     )    
雅俗共赏:
徒劳:
2、《牡丹亭》介绍:作者明朝的汤显祖,作品注意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展示点拨】
分组讨论探究
  1. 小组大声朗读文章。
  2. 第一段是如何介绍屏风的。
  3. 屏风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分层反馈】
  1.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 陈教授介绍“屏风”的目的是什么?他对“屏”的感情如何?
  3. 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能力提高】
  1. 找出文中的古诗词《秋夕》欣赏,进一步体会屏风的作用。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达标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馆(       )
②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又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发挥想象,为自己设计一套住得舒服、有新鲜感、富有个性化的未来住宅,(要求用图设计住宅,对住宅的主要设施配上文字提示)。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6.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刘亚娥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2、了解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兴趣。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二、知识积累: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衰草连天 (   )——鬓毛衰(   )                              连翘(   ) ——翘尾巴(   )
差异(   ) ——差遣(   ) ——差劲(   ) ——参差(   )       观测(   )——道观(   )
播种(   ) ——耕种(   )                   落叶(   ) ——丢三落四(   )——落枕(   )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问题设置:(文本):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这几个因素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你觉得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6、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现在改成了《大自然的语言》,你觉得哪个更好一些?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他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五、课堂检测:
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6.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刘亚娥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1. 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物候学知识。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知识回顾: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 问题设置:
1、品一品1、2段的语言特点,并举例说明。(提示:可从用词和修辞方面体会)
 
 
 
 
 
 
 
 
 
 
2、找一找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至少三种)
 
 
 
 
 
 
 
 
 
3、说一说你搜集的谚语及其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三、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课堂检测:
说说科学小品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7.奇妙的克隆         课时:一课时          主备:刘亚娥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 教学反思:
一、先读为主: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用双色笔做勾画批注)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                                  濒临: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3、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用蓝色笔在文中进行勾画批注。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6、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辩论主题: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课堂检测:
请从后三部分中找出至少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时:一课时          主备:胡  颖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记住“褶皱”、“潮汐”等读音,理解“飘移”等7个词语意思。
         2、深刻理解作者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论证版块构造的理论和从“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撞击说”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在科学研究方面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知识回顾】
 
 
【自主学习】
  1.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查阅下列词语。
褶皱(    )    潮汐(     )     追溯(    )    陨石(    )
漂移:                         劫难:
流逝:                         致密:
天衣无缝:                     追溯:
  1.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展示点拨】
分组讨论探究
1、《恐龙无处不在》是在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如果不是,那是在说明说明?
 
 
2、《被压扁的沙子》中“沙子”有什么特征,用它来说明恐龙的死因,目的在哪儿?
【分层反馈】
3、这两篇短文都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有关恐龙灭绝的情况,并且都从相关现象说起,揭示了什么科学道理?
【能力提高】
4、谈谈自己对两篇短文标题的看法。
5、探讨下列加点字词语的作用。
 ①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② 最后一次完整的 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达标检测】
6、“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它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从自己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1. 同一小组内自查生字词读音和意思。
  2.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②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③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它同类要悲惨的多,因为板块把他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19.生物入侵者         课时:一课时          主备:房新宏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读课文,用双色笔勾划。
二、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不看书)
栖     息       归咎        劫    掠       酝     酿       五彩bān  lán          无动于zhōng        
繁yǎn      
2、解释词语并造句
(1)归咎                                                       
(2)啸聚山林                                                   
(3)藩篱                                                           
(4)物竞天择                                                       
(5)无动于衷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结构
1)本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             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以引起人们对       的重视。
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二部分(第    -----    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              。
第三部分(第   ------    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           和                  。
第四部分(第   ------   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                   。
第五部分(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
 
2、阅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1)、 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的小事”?
 
(2)、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3)、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五、课堂检测:
1、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1段
  摆出现象:__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__段
  揭示态度:__段
  采取措施:__段
2、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自主先学:
大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 知识积累:
1.字词积累:绮   丽  殷   红   日薄   西山     气息奄   奄
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                                                                       
2、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包括: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表格.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 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2. 小练笔:“落日的遐想”发挥想象进行片段描写
 
 
 
 
 
 
五、课堂检测: 
1、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2、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上课时间:       课题:20.落日的幻觉         课时:一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1.桃花源记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庞英娟         复备人: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3.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 先读为主:
1、以小组为单位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2、有感情朗读文章,并根据音节或意思初步划分节奏。
二、文学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问题设置: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 鲜美:                          (2) 异:                (3) 才通人  :                
(4) 豁然开朗:                   (5)并 :               (6)平旷:               
(7)属:                          (8)悉:                 (9)怡然:             
(10)阡陌:                       (11)俨然 :                 
(12)交通:                       (13)仿佛 :                   
(14相闻:                         (15) 外人:            (16)具言:     
(17 无论:                        (18) 诣:                (19欣然规往:
(20)未果:                       (21) 寻:               (22) 问津:
2、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复     句子:                古义:                    今义: 
去     句子:                古义:                    今义: 
寻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得 :林尽水源,仅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不复得路(        )
4乃:  乃大惊,问所从来(          )
乃不知有汉(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3、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
未果
渔人甚异之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后遂无问津者。
 
5、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翻译全文。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将你心中的世外桃源用笔描绘出来,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1.桃花源记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庞英娟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二、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找文中语句)
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找文中语句)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找文中语句)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三、人生感悟
    
 1、 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2、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四、深入探讨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五、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2、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六、课堂检测:
背诵全文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2.短文两篇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李海斌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 先读为主:
读准字词,读出感情,赏析这两篇短文。
 
二、知识积累:
1、字词注音:陋(   )室     德馨(   )   苔(   )痕     鸿儒(   )(   )   案牍(   )     西蜀(  )   
2、词语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有仙则(      )      有龙则(      )    斯是室(      )    草色帘青(      )   
苔痕阶绿(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耳(      )    无案牍之形(      )   
3、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2)背景链接
《陋室铭》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3)文体说明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陋室铭》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释疑解难。
 
 
 
 
 
 
2、精研课文。
(1)作者笔下的陋室是什么样子的?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居于陋室而不嫌其陋,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作者在介绍陋室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检测:背诵文章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2.短文两篇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李海斌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4、背诵并默写短文。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自由朗读,读懂文意,熟读成诵。
二、知识积累:
1、字词注音:(加点字)
甚蕃(  )     淤(  )泥       濯(  )          清涟(  )
枝蔓(  )     亵玩(  )       颐(  )           噫(  )          隐逸(  )
2、词语解释:(加横线的字)
可爱者甚(    )               陶渊明爱菊(    )            中(    )(    )
香远益清(    )(    )          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      予菊(    )
3、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周敦颐:
 
 
(2)背景链接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3)文体说明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
(1)自由小声朗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2)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写到背面)
2、精研课文。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变现在哪里呢?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作者借莲花来写人,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这种写法叫什么?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2、中学生该怎么看待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3.核舟记             课时:一课时          主备:李世博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知识链接】
1、 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罔   (      ) 贻    (       )有奇(       )黍(     )糁(     )髯(       )褶(       )膝(        )楫(        )篆(     )狭(      )
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                  罔不:               盖:                诎:
因势象形:                 尝:                  贻:                 可:                倚: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
 
 
5、古今异义
 
 
6、词类活用
 
 
7、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                                        (2)又用篆章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初读课文,将文章翻译在学案的背面。(要求一句原文一句译文,使用双色笔,并标注出不懂得字词。)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
 
 
 
 
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五、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4.大道之行也         课时:一课时          主备:李世博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预习检测
1.孔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   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编    纂(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   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3.对照注解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大道(             )之行(     )   选贤与(       )能      皆有所养(        )
讲信修睦(        )                 故(   )人不独亲(               )其亲
矜(              )                
4.翻译课文,并写在学案的背面(要求一句原文一句译文,使用双色笔,并标注出不懂得字词。)。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 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4.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5.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1、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
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五、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5.杜甫诗三首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李海斌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鉴赏诗的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读准字词,把握朗读节奏,赏析《望岳》和《春望》。
二、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齐鲁青未了(   )       岱(   )宗          决眦(   )        花溅(   )泪
搔(   )               浑(   )欲不胜簪(   ) 
2、词语解释:
(1)岱宗夫如何     岱宗:                       (5)会当凌绝顶     会当:      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     造化:         钟:         (6)烽火连三月     烽火:
(3) 决眦入归鸟    决眦:                      (7)家书抵万金     抵:
(4)阴阳割昏晓     阴:           阳:       (8)浑欲不胜簪     浑:
3、难句释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学生补充作者及作品资料:
 
(4)背景链接: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春望》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5)《望岳》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春望》属于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望岳》和《春望》。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释疑解难。
2、品析文章。《望岳》
(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具体分析。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春望》(1)诗歌抓住了哪些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5.杜甫诗三首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李海斌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学习《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朗读《石壕吏》,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二、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逾(   )墙       邺(   )城         戍(   )      
 惟(   )有      老妪(   )         幽咽(   )
             
2、词语解释:
(1)老翁逾墙       逾:       走               (5)三男邺城戍     戍:    
(2)老妇出门看     看: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偷生:        已:
(3) 吏呼一何怒    呼:           一何:       (7)出入无完裙     裙:
(4)听妇前致词     前致词:                  (8)犹得备晨炊    犹得:
3、难句释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石壕吏》。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释疑解难。
2、品析文章。《石壕吏》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2) 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本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把《石壕吏》改成一幕短剧。出示要求:
①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②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6.三峡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庞英娟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先读为主: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顺,特别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采用同桌互读、齐读、男女生竞读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熟读课
二、知识积累:
1.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是长江中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     )四十卷,本文选自他的《       》。
3. 给下列字词注音
阙(      )    叠嶂(      )    曦(      )月    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长啸(       )   属(       )引    哀转(       )
4.解释下列词语
自(         )三峡七百里中  
略无(        )阙(       )处
自(       )非亭午(            )夜分 (          )
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虽(         )乘奔(        )御风,不以疾(         )也
素湍(        )绿潭(       ),回清(        )倒影  
  绝巘(          )多生怪柏
飞漱(          )其间
清(     )荣(         )峻(        )茂(        )
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       )霜旦(        )
属(        )引(        )凄异
哀转(       )久绝(        )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1.(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2.(说一说)
请学生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美丽?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3.(读一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写一写)
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比如我们山奇水秀的蟒河,雄伟壮观的皇城相府,清湖新秀丽的九仙女,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丽的风景就会向我们展现.同学,请你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来写一写吧!相信你也会写出它的妙处。
 
 
五、课堂检测: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6.三峡         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庞英娟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一、先读为主:
全体学生背一背
二、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一)、说一说三峡之美
请学生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二)、说一说作者的感情
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三)、品一品本文写法之妙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⑴.“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的      、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面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高峻,江面的          。(正  连绵、高峻  侧  狭窄 )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修辞手法,突出水势的         。(夸张  迅疾)
⑶.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写春冬之景时,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写水用   ,写树用   ,写山用    ,写草用    。(素  绿  怪  悬  清  荣  峻  茂)
 三 、总结
1.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找找关于三峡的名句
 
 
 
 
五、课堂检测:
精读全文,回答问题:
1、文中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的句子是:(                                    )
2、表现江水凶险的句子是:(                                    )
3、从侧面表现江水迅疾的语句是:(                                     )
4、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其迅疾的语句是:(                                     )
5、下面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1)其间千二百里:
(2)飞漱其间: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7.答谢中书书         课时:一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 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品读句子,体会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情感。
3.学习本文缜密的结构特色、凝练的语言特点。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自主先学:
  1.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文意。
  2. 有关“书”这种文体,你知道多少?
 
 
  • 知识积累:
1.字词积累:      四时jù备(    )    夕日欲颓(   )  沉鳞jìng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一)、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并能准确翻译课文。用红笔标注疑难问题。(注:课文翻译写在背页)
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    )       
(3)、晓雾将(    )                (4)、夕日欲(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其奇(         )
(二)、整体感知。
思考: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文主要内容吗?能找出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吗? 能找出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
 
 
 
(三)、文中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能说说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吗?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积累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美句。
 
 
 
五、课堂检测
    背诵课文
       

武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       第     周     星期
上课时间:       课题:27.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一课时       主备:牛仙迎      复备:       备课组长:李世博          教研组长:刘江华
预习指导:
 
 
 
 
 
 
 
 
 
 
 
课堂流程:
1、复习检查
 
 
 
 
 
 
 
 
 
2、小组展示: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品读写景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3、同学质疑:
 
 
 
 
 
 
 
 
 
 
 
 
 
 
 
4、老师点评、纠错、补充。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自主先学: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文意。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死后谥“文忠公”。
2.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
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
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
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
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三、问题设置:(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确定朗读的节奏。(注:用红笔在文中划分节奏)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请把课文翻译写在背页)
(1) 解词:  欲:         户:           欣然:            念:              
遂:         相与:          中庭:        空明:           
但:         闲人: 
(2)翻译句子
 a.念无与为乐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品修辞)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如何理解“闲人”?
 
 
 5.文中用了哪几种表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学习收获、启发等)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例,注明出处和作者。
 
 
 
 
五、课堂检测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上一篇:(来源:西安教师网www.xateacher.com)八年级英语上
 下一篇:(来源:西安教师网www.xateacher.com)八年级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