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证件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园动态
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三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8-13 点击量: 0
陕西省高级保育员培训第三批报名工作现已启动
联系电话:18092300658   87245610
培训地址:西安市西大街121号西安文理学院老校区

细节之12“棍棒”教育
  2004年11月18日,8名四川南部县初一女生因不满父母的“棍棒”教育集体离家出走。据这些女孩反映,平日在家都有被父母动辄打骂的经历。玲玲和小雨的母亲最爱打孩子的头和脸部。她们不愿也不敢与父母沟通。有什么心里话,也只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讲。因而,这次下半学期考试后,当有人提出考得不好回家要挨打后,8个孩子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家出走。
  “棍棒教育”引发恶果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了,然而很多父母还是无法从思想上根本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对待孩子的过错似乎除了棍棒别无他法,这样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也永远难以消除。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也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有些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可见棍棒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即便有效也是暂时的,只能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等到棍棒的威胁一解除,原来的坏行为很快就会复发。从棍棒教育中,孩子们学到的除了粗鲁的待人方式和粗暴的言语外,就是在当权者(家长)不在时如何投机取巧来逃避挨打而已。他们根本就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无法改正错误,更谈不上学习更好的行为。而且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他们自卑、胆小、孤独、撒谎、情绪压抑等不正常的性格。可以说,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健康的人格。
  细节提示
  家长控制情绪三法
  1、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体谅对方。
  2、在怒火上升时多调节自己的情绪,屏气深呼吸。
  3、在有动手打孩子的冲动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一缓。
  细节之13“攀比”教育
  “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北京朝阳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飞和记者聊天时说起的“攀比教育”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都喜欢像小飞的父母一样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如果自己的孩子生得俊俏,学习又好,又很会说话,自然父母脸上也光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便觉得处处不顺眼,不给孩子一口好气。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时可以使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大多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类似小飞这样的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一旦自己的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说:“你看谁家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而你又“怎么怎么样”。家长这样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目的是激励起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向别人的孩子学习,而结果却不甚理想。首先,这会让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使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父母老夸别人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怎么父母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欣赏呀,他们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呀?其次,家长经常性地念叨,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厌烦之感。父母总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而且总认为他比不上别的孩子,孩子心里就会想,反正我怎么努力父母还是不满意,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再者,父母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有时会使孩子产生妒忌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
  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
  细节提示
  1、不要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苛求自己的孩子。
  2、多夸奖孩子在某一方面的长处。
  3、当孩子老拿自己跟别人比的时候,做家长反而要纠正孩
  子这种不正确的倾向。
  细节之14“一指禅”教育
  着名家庭教育专家周弘的女儿周婷婷自小失聪,是个别人都认为出息不大的聋哑儿童,然而周弘却凭借着自己对女儿独特的赏识教育,改变了女儿的一生。周婷婷八岁就可以背圆周率一百位,小学跳了两级,十六岁成为少年聋人大学生,二十岁留学,不久前又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录取读博士学位。成为了家庭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当被问及何为“赏识教育法”时,周弘幽默地告诉大家:我习惯于在女儿面前树起大拇指,不断地鼓励她表扬她。我女儿小时候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我在身边,大拇指总是晃来晃去,我从不用食指指着女儿脑袋说她笨,你们看现在我大拇指的肌肉多么发达。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与这位教育专家相反的是,很多父母却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是谓“一指禅教育”。这样的教育,早晚会培养出坏孩子,
  做父母的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可因为孩子“没出息”就指指点点地嘲笑孩子,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有些父母习惯于采取讽刺、挖苦、辱骂和威胁等方式管教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人格将会被扭曲而畸形发展,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当孩子被指着脑袋说愚蠢或者笨拙时,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还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嘲笑会耿耿于怀,只是因为没有反抗的力量,暂时埋藏在心底,一旦长大了,往往会寻机报复。这些都极大程度地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初衷。
  父母应当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尊严,当家长不假思索地指着孩子厉声斥骂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于双方都无益,一方面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或自卑心理,给他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父母们都应多翘“大拇指”,少用“一指禅”。
 细节提示
  1、对幼儿园、小学生只管竖起大拇指。
  2、对中学生或者长期受压抑的孩子,突然竖起的“大拇指”可能会让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家长们可以用“OK”手势。
  3、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不可“出口伤子”。
  细节之15“条件交换”教育
  小雪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奖惩很分明,她如果听话,学习成绩好,父母就很爱她;如果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则必定挨骂甚至挨打。
  由于父母给予她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得到这份爱,小雪不得不舍弃童趣和童心,抑制自己的很多本能欲望,经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连偶尔产生与朋友玩一玩或想看看电视的欲望,心中也感到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她这种为得到父母的“爱”而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方式,便逐渐固定下来,并影响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
  此事例中,小雪父母实行的就是“条件交换”教育,即用女儿的优异成绩来换取父母对她的爱。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是一种天性,是没有条件和理由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你要乖、要听话,妈妈才爱你,才给你买玩具,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也不带你出去玩了!”这样的说法也许可以取得管束的效果,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我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这样,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而然地被冠以某些条件和前提。
  首先要指出的是,为人父母者应无条件地去受孩子,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只爱他的表现和成绩。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你是爱他的,无论责任、荣誉、苦难、欢乐,你都愿意无条件地与他分离与承受一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性格才会健全地发展。
  不可否认,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鼓励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奖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什么事都冠之以条件,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会认为:“只要我成绩好,父母就会对我好!”那么,他的学习目的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他们会把取得父母的赞美与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与目标,无法懂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同时,“条件交换”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事事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带来的后果,从而生活在紧张压抑的情绪当中。
  总之,“条件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情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可能短期内父母的条件交换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触动作用,但久而久之,条件交换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的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形成作弊的诱因,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细节提示
  1、不要常对孩子说利诱的话。
  2、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而学。
  3、对孩子的出色表现多进行精神奖励。

 上一篇: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二
 下一篇: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