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研成果
站内搜索
证件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成果
试论90后学生思想动态与管理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6-10 点击量: 0

 “90后”泛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在当今社会主流观念里,“90后”的行为通常是另类的、叛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通常被认为是冷漠的、自私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有人总结说一个标准的“90后”成长的模式是这样的:出生时已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衣食无忧;上学时迎来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眼界大开。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全球化的一代”。此外,“90后”更是独生子女的一代,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内心孤僻。
       因此,当“90后”大学生的身影出现伊始,媒体、舆论对这一群体思想道德追求的负面评价便不绝如缕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层出不穷的各种门事件密集曝光,屡次引发公众的热议。“今不如昔”的慨叹也时常与“90后”大学生如影随形。
       而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的就像外界评论的那么不堪吗?所以,面对这群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90后”大学生,探寻他们思想动态的现状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更是很有必要的。
一、90后大学生几个思想动态

1、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享乐生活,但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有强烈的反叛心里。
       提到消费,很多人都会主观地认为“90后”大学生是一群“奢侈浪费,不懂节约”的非理性消费者。至于非主流的非理性消费,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超前消费三种类型。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都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有部分在家受到过分宠爱。可以说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的一代,这样养成“90后”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比如在制止学生使用违规电器时,有的学生讲为什么住在学校的老师可以用,这是不平等的。
2、内心渴望独立,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但缺乏自理能力,依赖心很强。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90后”大学生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在离家独立生活之后,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因为有些人从小缺乏锻炼,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理能力不强,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并积极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判断和选择,且得到不断的满足,形成了自己做主和自信的一面。但90后大学生实际自理自主能力的欠缺也很明显:他们不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对父母有过度的依赖;在学习方面,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和调整,自制能力较差;在交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虽然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存在自我闭锁倾向,被视为“宅在家里的一代”、“网络寄生虫

(三)自我意识太强,以自我为中心,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绝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经常自主提出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有较好的自我认知,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也有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他们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忽略别人的感受。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6+1”的家庭生活模式中,深受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从家庭和社会索取的习惯,而缺少给予和分享。他们更加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对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有更高的标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会导致他们过分关注个性的张扬,而忽略他人的感受,进而导致他们在团队活动中,为追求自我表现和自我心理忽视团队其他成员的利益和情感,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种种不舒适的心理感觉而放弃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表现出团队忠诚度和合作精神的相对欠缺。

(四)内心早熟与部分行为幼稚不成熟、心理不稳的存在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的信息量,“90后”大学生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看到了一些社会现象,这使他们看上去有种少年老成的样子,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信息接收量大,思想早熟,智力发达。“90后”的大学生们,他们大都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家庭,而且多为独生子女,多少有娇生惯养之嫌,除此之外他们还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顾。随之而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大多数是不太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急切渴望受到关注,在部分“90后”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非主流”色彩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在网络热议的诸“门”事件中,大部分是有关早恋和“性”的话题,这其实是思想不成熟的很幼稚的表现,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还是存在极少部分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是有失偏颇的。

(五)看待问题角度偏激、容易冲动,抗压能力差。
        “90后”大学生思想十分解放,但有的人看待问题角度较为偏激。由于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90后”大学生通过各种便捷途径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思路更加开阔,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很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时常处于波动、迷惘和抉择之中,情绪变化、起伏较大,所以,在看待和处理学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较为偏激、容易冲动。90后大学生更富于变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具有开拓精神。但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抗压能力却差得很远。他们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缺乏自我调适能力,往往一丁点儿的的失败就能打击得他们一蹶不振。
二、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1、思想道德方面的管理。
(1)转变教育理念,变“管理学生、约束学生”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90后”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强,渴望独立平等,这都要求管理者在日常思想道德教育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日常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要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平等的交流中,引导和启发应该代替命令和指责,注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互动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2)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注重隐形课程的重要作用。
      “90后”大学生视野开阔,信息接受的渠道多元化,追求上进,思维独立,但他们大多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成熟,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通过集中学习时政要闻、举办讲座、组织班会讨论等形式进行“灌输”,更要注意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课外活动等隐性形式,使他们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念,培养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辅导员要思考怎样形成使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长效机制。

(3)注意工作方式,以身作则,平等交流。
      “90后”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叛逆心里很强,如果利用学校的学生管理守则严格约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影晌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放任不管,漠不关心,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辅导员做工作一定要注意方式。高校教育者处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甚大,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具有端正的品德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育和管理好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要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全力以赴帮助学生并解决他们最关心的解决问题。

(4)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水平调查,弘扬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大学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90后”大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状态,新生入学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关于思想道德状况的问卷普查,对有问题的“90后”大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将外在教育与“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功的“心灵教育”,即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道德自觉,使之主动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结构和健全人格。因此,尊重“90后”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不断“反求诸己”,逐渐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而将所接受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变为内在自觉和外在习惯,才能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认知方面的管理。
(1)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2)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到感化。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我们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学生工作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3)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管理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教师和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家长,只有三方统一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们接触学生时间长,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学生,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能主动与教师们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从教师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正确的找到切入点,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从家中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点问题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做到全方位了解学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4)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开展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最令人振奋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今这个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时代的基本精神,反应了教育活动内在的人文精神传统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一味强调“灌输”相反的是,主体性教育更加强调激发受教育者作为“人”所具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90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群体,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渴望独立探索,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乐于在实践的检验中选择真知。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训导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意愿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5)挖掘课外教育资源,增强“实践性”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90后”已经习惯于自己经过亲身重复的实践认知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实践和结论,而不是直接接受。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他们更喜欢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此,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必须的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要依据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这一特殊规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实践体验。
       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责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任务。“90后”一代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独特产物,是大时代造就的综合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集中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高校管理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面对时代造就出“90后”大学生这些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弄潮儿,应当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宗旨,既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也应根据他们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路鹏,《管窥“90后”青年流行亚文化之火星文》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2、周彩云,《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方法》、《学理论》2008年
3、王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
4、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
5、王廷华,《“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分析与管理》、《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上一篇:成功的开放日需要智慧和技巧
 下一篇: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