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道理”,是家长们常采用的教育手段之一。但是,道理也有“讲不通”的时候,这时不仅没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不愉快。
所以,换种方式给孩子讲道理。
一支粉笔,两瓶墨水|让孩子远离不良朋友
虽然没有真正的“坏小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孩子身边确实存在着个别“不良朋友”,而更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是,这类小孩的家长却不以为然。说实话,应该没有一个理智的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和“不良朋友”一起玩吧,但怎样才能让5岁小儿明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大道理呢?
【具体做法】
有聪明的家长用了一种形象直观的游戏,使还不具备理性思维的儿子感受“大道理”。我叫儿子拿来一支白粉笔,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然后,我让他把粉笔的一端浸在红墨水里后立即拿出来,接着又把粉笔的另一端浸在黑墨水里后立即拿出来。他看着手里的粉笔,一端变成了红色,一端变成了黑色。
我拿过儿子手里的粉笔,指着桌上的两瓶墨水,用和风细雨般的声音告诉儿子:“假如这支粉笔是你,红墨水是晨晨(好小孩),黑墨水是小强(不良朋友),你和晨晨呆在一起,你就会染上红色;你和小强呆在一起,你就会染上黑色。”
接着,我给儿子讲起“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儿子听着听着就说:“妈妈,跟哪种人在一起,自己就会变成哪种人,对不对?”
以人度己|让儿子不再粗心大意
孩子近期做事情总是粗心大意,说了他好几次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具体做法】
我也开始粗心:儿子的汤里,我不是忘了加盐就是多放了胡椒粉;周末出去爬山时,我总是把准备好的点心落在家里,肚饿时却要到处找小卖部买东西;和儿子上街,我又故意不带钱,等儿子选好心爱的东西,最后不得不忍痛放下。
这样数次,儿子开始有怨言了,其父就在一旁帮腔:“你最近怎么搞的,特粗心!”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粗心一两次有什么关系?”儿子一听可急了,气愤地列举我粗心的种种“恶果”。等儿子平静下来,我拿出儿子的作业,要他看看他的“粗心”。
另外,家长可利用晚饭后的休闲时光用一个“粗心小故事”把道理继续深化,使其理解内化。
1、建议的态度
孩子不肯听家长的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在讲道理的时候往往过于刻板和严厉,无意中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多些宽容的态度,以建议的方式与孩子协商,使孩子觉得家长并无强迫和限制自己的意思,从而消除戒备和抵制心理。
2、迂回的策略
故事法:3~4岁的孩子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家长不妨自己也当一回故事大王,“编造”一个故事劝说孩子。这样既可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僵持局面,又可以起到教育作用。还可以在孩子专心听故事和提问的同时,帮助他完成某件他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吃饭、穿衣等)。
逆向法: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并加以夸张,使其最终明白其中的害处。例如,孩子在冬天洗完澡后,只穿一件内衣就在床上跳来跳去,无论怎么跟他讲不穿衣服会着凉,他都不听。我索性让他脱下内衣,不一会儿他就冷得不行。我又给他出主意:“躲到被子里去学小袋鼠。”儿子赶紧乖乖地钻进被子,只留一个小脑袋在被子外面,说“很有意思”。
换位法: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可以与之互换角色。例如,我让孩子扮演医生为我打针,我则模拟他曾在医院里哭闹、手脚乱动以及向父母提出诸多要求的情景。结果他一会儿像爸爸一样严肃地批评我不能乱哭乱叫,手不可乱动,一会儿又十分温柔地问我要不要吃东西、喝水,表现得乖巧无比。
3、自尊心的激发
如果家长能细致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就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并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和趋于自觉化。
例如,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听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我虚构一些他小时候的优点,经常告诉他:“宝宝小时候可乖了,他最讲卫生,吃饭也很乖……”。孩子总是很自豪。这时再要求他照小时候那样去做,他往往很乐意。
4、言传与身教的结合
要使教育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必须靠父母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
咨询电话: 87246359 、87243114、 18192291710
学校网址: http://www.xateacher.com(西安教师网)
报名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药王洞160号(省教育厅对面)
上一篇:学龄前儿童学数学的必收藏游戏 |
下一篇:孩子有这5种行为,一定要好好培养! 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