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证件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培训 > 教师资质
北师大教师培训教材(十七)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8-10 点击量: 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科、专升本招生电话87245610 18092300658招生地址:西安市西大街121号西安文理学院老校区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管理
 
第一节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作为园长关键性的工作就是要依靠教师办学,教师是直接体现园所教育活动的操作者。俗话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前教育工作者更是早期教学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不仅应具有学前教育丰富的专业知识、带班实践中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文化素养是幼儿教师的精神支柱
    幼儿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如何让下一代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沟通是幼儿教师身肩的重任,它要求幼儿教师要有坚定的职业思想,要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老教师常出现职业心理早衰,青年教师虽踌躇满志,但不知如何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其表现是:
    1、老教师因文化水平低,价值观陈旧,思想模式易于僵化不思进取。
    2、由于老教师的多种不协调心理品质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对事业的认同,同时影响了全园的保教工作质量。
    3、青年教师看问题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层面较低,处理问题的途径单一,
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缺乏深刻理解。
    4、刚从学校走出大门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青年教师有迷茫、有焦虑、有困惑、有期待,当园所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会使这类教师失去方向。
    基于上述情况,园长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的思想状况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待,老教师表现出来的问题大多出于认知问题。她们认为自己有较丰富的经验,应该得到家长和教师们认可,并应从人格、荣誉、待遇上受到尊重,一旦园长和老师们忽略她们时就会有失落感,从内心产生一种“我老了,不受重视了”的心态,从而不求进取。对这类老教师出现的职业心理早衰,园长们应从两个角度调整:一是由于老教师有足够的经验,要为她们创设条件,继续发挥她们的优势,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把她们看成幼儿园工作的主力,努力做好对青年人的传、帮、带;二是为她们
排忧解难。
    对于青年人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由于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市场化,一些年轻教师反复跳槽,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给人感觉工作不踏实,业务不专。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青年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问题,园所要培养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她们努力探索幼教工作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当她们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可以带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时,会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园长要清楚在纷繁复杂,变化的外部世界,青年教师的活跃心理常会产生不同的波动,有的还会引起来不良的情绪,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观念的局限、文化知识浅薄,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内涵理解和诊释。
    二、专业素养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条件
    所谓的“专业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有关专业的科学知识以及对所从事的职业认知、认同和职业荣誉感。
    1、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是当前各类园所共同发展的方向。如提高保教工作质量,要求综合运用一系列的科学规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制定出较为贴切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2、要具备生理学、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及科学的营养食谱
    学前教育阶段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旺盛,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热量比成人多,婴幼儿如果能量不足,不仅会影响其生长发展,还会造成抵抗力差,发病率高,会影响幼儿智力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园长和保健医生要对幼儿膳食质量把关,幼儿教师也应懂得幼儿卫生保健及幼儿膳食的特殊意义,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向家长宣传这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让每一位儿童健康成长。
    3、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与规划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当你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工作,把爱心和真诚融入幼儿,把学习和思考纳入教学时,你就会享受到职业带给你的幸福,这种幸福无与伦比。”
    4、教师对职业的认知
    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已经和正在准备走进幼儿教师队伍的年经教师中,很多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带有盲目性。她们对于幼儿教师这个专业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肤浅的、传统的认识中,她们对于教育的意义,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诊释,停留在较传统的理解层面上,工作无头绪,失去工作的方
向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举步维艰,如履薄冰。老师只有正确的认识幼儿教育事业,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有良好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状态和寻求自身成长发展的道路。
    5、职业规划
教师只有对自己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和明确的方向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有不断提炼的经验和能量的储备,看到自己的成长,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感、自豪感,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感,教师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认同感和荣誉感。
    三、专业修养在教师教育能力上的体现
    幼儿教师应具有全面、正确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积极适宜地把握儿童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这是每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我们最深的体会是教师往往忽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幼儿生理特点,婴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幼儿教师要想做好本班幼儿的保教工作,要认真观察分析,掌握每个幼
儿的发展规律,幼儿在学习中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发展,怎样帮助孩子们建构自身经验,转化为行为,我们提倡学前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是教育”的初衷就体现在这点上。教师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知识完全来自于自身的实践与体验,来自于与幼儿朝夕相处的互动生活环节,因为幼儿感性、直观、生动、鲜活、可爱,很容易让教师理解,我们说每个幼儿是一本书,每位教师要读懂每一本书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与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要观察、了解、思考、捕捉儿童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才能做到新纲要规定“让每位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教育活动,了解教育规律,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幼儿生活成长的需要,从不同方面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七个问题,是教师日常组织活动中较突出的共性问题:
    问题一:教师如何设计一个目标来发展幼儿
    例如:小班健康领域目标
    (一)喝水教育
    1、教师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渗透教育。
    2、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幼儿一起喝水。
    (二)家长工作
    1、了解幼儿在家喝水习惯。
2、引导家长收集“喝白开水好处多”的素材,爸爸妈妈创编故事比赛,讲给幼儿听,让幼儿获得家园两方面的教育。
    (三)创设教育的物质环境
    1、个性化的喝水记录;
    2、与喜洋洋干杯图片;
    3、娃娃家提供(饮水机,奶瓶,个性水杯,洗手池,毛巾,肥皂,洗手步骤图等)。
    对教师理念的引导:
    从尊重、适合、快乐、发展的教育基本点,引导教师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选择幼儿适宜的方式方法,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
  
    问题二:如何把目标渗透在活动材料中
    (一)对教师问题行为的分析
    1、教师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问题后,教师及时调整,及时解决的意识能力很弱。
2、幼儿在角色区摆放材料,无内容的玩,幼儿之间无交流(提供的材料是盲目的)。
    3、玩具材料随意放(厨具、围裙到处放等)。
    4、无养成教育的渗透(例:美工区彩笔分类放)。
    5、情感教育缺失(娃娃扔地上)。
教师的思考点
1.、怎么让幼儿玩起来?
    2、怎么有游戏性?
    3、还有哪些教育点?
    4、爱的情感传递教育。
    5、对照幼儿发展目标分析制定活动计划,提供精神、物质两方面的支持。
    (二)教师日常观察幼儿行为的观察点
    例如:进餐中的幼儿行为观察
    1、发现幼儿在进餐中有无挑食问题?
    2、什么食物幼儿最不爱吃?
    (三)教师在角色区中应提供
    1、洗手步骤图。
    2、盛放食物的相应工具。
    3、食物分类餐具,标识。
    4、洗漱餐具的洗涤物品。
    5、墩布,擦桌子布,毛巾,肥皂。
    6、食物的生长趣味图。
    7、食物的营养图片。
    8、每周特别推荐食谱(制作步骤图)。
    针对幼儿不爱吃的食物,例如:菠菜,教师考虑生活中菠菜怎么吃?凉拌,热菜,做汤。与幼儿的手工技能(撕、搓、剪、捏、切、揉等)相匹配,在材料上提供幼儿制作的不同材质,不同材料的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支持幼儿操作,创设活动情境,支撑幼儿游戏。
    (四)家长工作
    1、向家长征集家庭食谱,“我家的烹饪绝招”。
    2、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食谱图(照片)。
    3、家庭食谱大赛活动。
    4、开展亲子活动,进行主题美食展览活动。
   
    问题三:角色区活动中的教育点
   〔一)教师的思考点
    1、渗透什么教育?
    2、情感发展怎么体现?
    3、技能发展有哪些?
    4、行为习惯有哪些培养点?
    5、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培养点?
    (二)老师应提供的物质支持
    如:娃娃家
    1、不同季节,不同穿法的衣服:套头的,开衫的,拉链的,按扣的,粘扣的,系扣的;依季节提供相应的衣服。
    2、穿脱衣服的顺序图或照片。
    3、叠衣服的步骤图或照片。
    4、挂衣服的地方、工具,便于幼儿取放。
    5、提供娃娃使用的鞋,袜子,帽子,手套,奶瓶,奶粉,围嘴,脸盆,毛巾,晒衣架,搓板或洗衣机药品等。
    6、图书,玩具(有挑选的)。
    7、符合不同年龄班的角色分配标识。
    (三)家长工作
    1、向家长传达娃娃家发展幼儿的哪些方面。
    2、收集幼儿小时照片,衣物。
    3、幼儿在家帮助家长做事情的图片照片。
    4、同样的社会性角色区域:配备相应的图片介绍,专业工具材料(特色餐厅的;医院的;发廊的等等匹配的)。
.   对教师理念引导:
   生活化的自然渗透。游戏化的一日生活,寓教于乐。
   问题四:教师通过物质环境的创设,支持幼儿的自主活动
   (结合以下区域:表演区;建筑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图书区;植物角)
    (一)教师的思考点
    1、各个区域幼儿发展目标是否清晰?
    2、最近幼儿活动中的问题是什么?幼儿是否进去玩?玩的情况?兴趣如何?年龄特点是否突出?
    3、创设的物质环境是否能支撑、支持幼儿自主活动?
    4、提供的幼儿操作材料是否蕴涵目标?
    5、教师提供的半成品是否能体现个体差异,是否有层次?
    6、教师提供的半成品是否能体现不同类型?
    7、是否有幼儿欣赏的内容,操作的步骤?
    8、幼儿的作品和半成作品是否有展示架?
    9、材料柜是否有幼儿取放的标识,分类盒?
    10、工具提供有支撑幼儿分类摆放的条件?
    11、有支撑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物质环境?
    (二)对教师的理念支撑
    1、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教师提供充足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玩具和材料,并使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更新、补充。
    3、班级环境布置应与当前教育内容相配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问题五:养成教育
    (一)教师行为问题分析
    1、教师缺少日常渗透意识,没有养成的意识,包办代替(擦鼻涕,洗手,洗手后甩水,如厕,拉圈,站队,上、下楼梯等)。
    2、生活能力的培养缺方法,忽视组织形式和年龄特点考虑(穿脱衣服的顺序,叠衣服的能力,穿拖鞋的好习惯,上床的方法,擦嘴的习惯)。
    3、良好的精神环境(进餐中的环境,礼貌用语,安静的上床环境)。
    (二)教师应提供的支持
    1、各个环节有不同性质的音乐相伴,减少教师的过多组织。
    2、提供支持幼儿学习的图片和照片,步骤方法。
    3、引发幼儿关注,讨论,学习榜样。
    4、选择适宜的环节,引导幼儿自我管理(午睡整理,晚饭后,整理自己衣服,书包)。
    (三)对教师的理念支撑
    1、幼儿的学习活动与游戏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2、注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防止包办代替,突出两个凡是:“凡是幼儿能想的就让幼儿去想,凡是幼儿能做的就让幼儿去做”。
    问题六:过渡环节体现幼儿的自主和自我管理
    (一)教师行为问题分析
    1、变相的一刀切(都在一个地方玩几种玩具)。
    2、手头玩具多,思考的、动脑筋探讨的少。
    3、老师提供的材料(车,飞机,关节能动的小人)造成幼儿的行为习惯出现教师不可掌控的问题(爬地;地上打滚)。
    4、过渡环节教师组织过多。
    (二)教师的思考点
    1、什么是幼儿自主?
    2、如何支持幼儿的自主?
    3、如何避免教师的过多组织?
    4、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活动?
    5、提供的活动内容,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游戏?
    6、位置是否适宜?
    7、可选择的活动形式是否多?
    8、每种形式适合在什么位置玩?
    9、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长期的、连续的关注及兴趣的持续。
    10、过渡环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应提供的支持
    1、便于幼儿饲养的植物、动物。
    2、观察、饲养的物质条件,记录方式。
    3、提供迷宫,翻绳,音乐创作角,拼贴角,识字接龙角;英语角等等。
    (四)对教师理念的支撑
    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中,应珍惜幼儿的时间,关注幼儿活动的有效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问题七:班级精神环节的创设
    (一)教师行为问题分析
    1、教师间没有语言的交流,微笑的、松弛的状态。
    2、活动重复劳动,缺少合理性(例如:桌子来回摆)。
    3、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各自干各自的事情,机械的配合。
    4、教师在不停地组织幼儿活动,提醒、提示幼儿该怎么做。
    (二)教师的思考点
    1、转变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间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3、理清活动中的各个流程,合理化。
    4、调配物品摆放的位置,适宜性。
    5、思考创设温馨的班级氛围的方法,引发教师共同参与制定。
    6、引领班长学会班级管理的方法、技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是带班能力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自己如何带好班,能衡量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角色者,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老教师带班、组织幼儿活动的好的经验,积极思考、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组织好幼儿的各类活动,什么技巧适用于个别儿童参与集体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组织能力的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不仅每天接触本班的儿童,更多的是与儿童家长的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无论从教师的职责还是其专业教育者的地位,教师都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支持的原则,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大目标所实施的课程方法,引导家长逐步学习专业化的知识,帮助家长调整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因素,使他们增进新关系提高教育能力。
    五、创设优质环境的能力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因此教师应重视环境的创设,把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得干净、整齐、安全富有教育性。同时创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的心理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有利于幼儿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产生了同伴间的交往、沟通以及语言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教书育人转变成儿童的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教育中的引导者。教师在区域环境布置中引导幼儿自主,引导幼儿自己体验,探索儿童在有生命的环境中通过操作、探索以及相互间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会观察、会分析、会研究的良好习惯,同时发展幼儿的潜在思源。
    六、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是家长和孩子们的需要。在不断创新、改革的今天,孩子们的变化以及时代的需求会有诸多新问题、新内容、新课程,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培训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其目的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由此看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项较大的工程,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急功近利,
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的走向成熟的过程,只要坚定信念,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北师大教师培训教材(十六)
 下一篇:北师大教师培训教材(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