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证件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园动态
幼儿美术:把握“教”与“不教”的适宜度【园长分享】
来源:未知 时间:2018-03-03 点击量: 0

 

 

幼儿喜欢美术源自天性,即使没有成人的推动,给他们一支笔,孩子们就会天马行空地画起来。多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我们发现:营造支持的氛围、运用教育智慧、关注幼儿特点等,逐步把握“教”与“不教”适宜度,是一门艺术、一种策略、体现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智慧。

 

一、营造支持氛围,

体现“教”与“不教”的自然融合。

环境造就人,创设适宜的幼儿美术教育氛围,以爱与尊重为前提,把美的点滴以丰富而有效的环境形式向孩子传递,体现的是“教”与“不教”自然融合。

01
 

浸润——让环境做老师。

 
 

幼儿园的大厅、廊道、楼梯、转角等公共空间,用大师的作品、师幼的美术作品来布置环境,给予幼儿视觉的刺激,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

 

如:大厅内,孩子们彩绘的陶盆泥罐,与美丽的插花自然搭配;楼层的走廊上:纸盘小鸟、彩绘葫芦、碳描薯片罐等,艺术感特强;户外,迎面而见的树木彩绘、溪边石的创意组合、就连垃圾桶、大油桶上都是孩子们艺术作品,幼儿园的环境中隐含了丰富的美术元素,不用成人刻意去“教”,因为我们相信:一旦儿童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表象,他们就能够自行创造形象。

 

02

 

支持——让材料作媒介。

 
 

幼儿美术活动是依赖于一定的材料而开展的,多样化、数量足的操作材料,能引起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促使其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

 

班级的美术特色活动区,除了颜料、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美术材料一应俱全外,老师们还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推进需求,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孩子们自主选择。
 

幼儿园的美术专用活动室——和悦美术坊,那里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工具和材料,教师的角色是幕后的支持者、材料的提供者,将教师的“教”自然渗透在材料中,通过充足的美术操作材料提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发挥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然与美术活动融为一体。

 

03

 

 

鼓励——用语言来点拨。

 
 

《纲要》指出,“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一是教师在幼儿互动时目光要有交流,倾听时要让幼儿感觉老师听得很认真,并用微笑、点头、鼓掌等方式及时给予幼儿表扬与肯定,因为幼儿也有得到老师肯定赞许的强烈愿望。

 

二是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素材,教师要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学会仔细观察。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作品的“闪光点”,与同伴一起解读分享作品,给予鼓励与建议,还要倾听一下幼儿自己的想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才能自然、真实地表现自己,达到幼儿美术教育的初衷。

 

04

 

游戏——为童年增色彩。

 
 

“玩”是儿童的天性,没有“游戏”就没有快乐的童年,适宜的幼儿美术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趣味有加的,如“变变泥园”、“松松沙园”、“多多果园”、“密密林园”、“青青草园”等五大天然美术工作坊中的亲亲自然的“和乐美术”活动;大班的“和”风街、中班的和茶馆、小班的和合家等特色区域的“和乐美术”活动;通过承办“无锡市庆‘六一’童心·童话幼儿美术作品展”,提供机会将平时积累的幼儿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引领小朋友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这里没有刻意的“教”,只有尽情的“玩”,“教”与“不教”因“玩”而统整。

 
 

二、运用教育智慧,

体现“教”与“不教”的适度把握。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老师所扮演的只是催化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孩子创作过程的启发者,如何从旁协助幼儿完成创作,而不是去代替孩子的创作,“教”与“不教”的智慧必须渗透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适度把握。
 

01
 

材料运用的智慧。

 
 

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直接影响效果,作为教师应在活动开展前期对操作材料的使用进行尝试,包括材料提供的时间、提供的数量、提供的位置、材料操作的方法等,都需要老师通过提前尝试去发现、运用智慧去干预,以达成材料为美术活动增色的效果。


02

 

 

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如:大班美术《爱心车》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用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

 

03

 

 

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

作品能吊又能

美术活动中对于幼儿第一次尝试的材料、存在难度的内容等,教师的“教”也必不可少,通过“画龙点睛”的示范演示的智慧,降低作画难度,让操作内容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达成更好的效果。

 

04

 

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三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低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孩子们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05

 

作品评价的智慧。

 
 

“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 ‘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作品评价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通过作品介绍、同伴互评等方式,在交流中倾听孩子们别样的想法,并让每个孩子都能过评价,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在不太满意的作业中的亮点,使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得到有价值的肯定。

 
 

三、针对幼儿特点,

体现“教”与“不教”的对症下药。

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不同需求,幼儿美术活动应体现“教”与“不教”的对症下药。

 

01
 

立足年龄特点的共性把握。

 
 

3~6 岁的幼儿思维具有直觉性、具象符号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这是该年龄段幼儿的共性特点。

 

在幼儿绘画层面的表现如:3岁孩子孩子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符号人”; 4岁孩子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5岁孩子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画面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美术教育相关专业理论以及《纲要》《指南》等文件的熟读理解,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更好地运用于幼儿美术教育实践。

02

 

针对个体差异的个别指导。

 
 

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发展水平等不同,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也差异明显,如:有的孩子“作画流畅”、 有的 “无从下手”、有的 “乱涂乱画”、 有的“草草了事”、有的“中途卡壳”、有的“画蛇添足”等,教师应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不同需求,有时只要为其营造一个自由作画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即可,有时“教”则是个别指导、点到为止,教师不可取而代之、过度干预。
 

针对个别的“不会画”,则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借用同伴的作品点拨等方式指导,巧妙地帮助孩子找到突破口,顺利进行;如果是“不愿画”,教师应从时间、兴趣、内容、技能等方面去调整,激发幼儿继续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鼓励遇到困难要放弃的幼儿坚持完成美术活动,获得完成作品的快乐体验。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能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促进效果的达成;“不教”能发现幼儿本真的想法、保留自然的创意。

 
 

我园教师在“和乐美术”教育氛围的熏陶下,努力探寻“教”与“不教”的适宜方法,欣赏孩子稚拙有味的笔触、感受孩子离奇惊讶的想象,积极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为孩子们开启一道道“为和谐奠基 与艺术共赏”的大门,从小接受真、善、美的熏陶,不断丰富着幼儿园“和乐美术”教育的内涵。


 上一篇: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哪一项最为重要?
 下一篇:幼儿园大中小班学期常规培养计划,幼师收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