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真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能够管理好情绪的父母,只是想想而已。而情绪容易失控的父母,真的会对孩子大打出手。
很多父母常常会把孩子发脾气当作是孩子不听话,或者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的父母权威。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哪怕是合理的需求。
孩子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真的能耐心去倾听和找寻原因吗?
大部分父母都曾犯错。 用自己的情绪取代孩子的情绪。这是父母犯错最大的地方,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这样的情形,都是建立在“我”的感受之上,而没有去考虑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其实这个“理”往往是父母的标准,而不是孩子的标准。只看到孩子的正面情绪,而拒绝接纳孩子负面的情绪。孩子笑着,开心的时候就看到了,愿意跟孩子玩玩乐呵乐呵。可是孩子一哭,马上就斥责,不准哭。
孩子说自己害怕,就说他胆小。孩子说自己不喜欢,就说多么好,多么好,一定要孩子接受才行。要知道这些负面的情绪是合理的存在,需要被接纳。自己的情绪容易失控,一点就着。
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仔细回想就会发现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关,跟那个生活过的原生家庭紧密相联。
每个人内心都埋着一些情绪地雷,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有的人在不断地排雷,而有的人反而越积越多。而孩子们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导火索,引爆你埋藏的情绪地雷。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内心埋下同样多的情绪地雷。很多年以后,会发现孩子跟自己一模一样,痛苦着你的痛苦。
1耐心接纳,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还是他内心的真实渴望没有被理解呢? 情绪有好有坏,不要拒绝忽视坏情绪,要面对孩子的坏情绪。请耐心接纳。
2教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表达出来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去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孩子生气的时候,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会说我感觉自己很难受,想打人;有的孩子会说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全部砸烂。当孩子能积极地用语言描述的时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经开始拥有情绪管理的能力了。
帮孩子认识情绪,亲子共读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借助书本让孩子去认识情绪语言。故事也往往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孩子从故事中辨识不同情绪,了解人们如何处理愤怒、恐惧、快乐及忧伤等不同情绪。
3父母要自我检验,反观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脾气,跟父母息息相关。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最后往往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变成爱发脾气的人。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脾气暴躁,孩子个性也不会太温善。被情绪化、常常发脾气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情绪问题更多。
当然,不要觉得发脾气的孩子不好,而从不发脾气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孩子情绪压抑,对成长的害处不小。最怕的是孩子为了取悦父母,也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甚至放弃自己。
有一个妈妈说,她的孩子好像特懂事,不管什么事,都自己压在心里,高兴的,不高兴的,都不喜欢跟人分享,在学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闹别扭了,这些事,孩子从来没和她说过。问他也是什么都不说。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安静懂事,其实内心没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帮助孩子去管理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蹲下来,耐心点,再耐心点。倾听孩子的内心!
上一篇:五种情绪纾解方法(建议收藏) |
下一篇:深度解析|艺术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