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研成果
站内搜索
证件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成果
对捉弄孩子的行为说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5-27 点击量: 0
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西安游学拓展中心为迎接六一儿童缤纷节日、有学有玩、欢乐儿童、 快乐无限。
节,现推出深度免费游学团。三大线路全部免费,(车费 保险 材料费除外) 

线路一:阎良航空城  
拓展训练--航模制作--机场参观--甜瓜基地--农业科技园—航模展(六站);

线路二:阎良航空城
拓展训练—飞行表演—甜瓜基地—航空基地参观—航模展(五站);

线路三:沣东农博园
沣东景区—航模制作/放风筝—沣东展馆—种花移盆(四站);

让孩子在“体验式游戏中”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机会难得,名额有限,快来跟我们一起出发吧!
地址:西大街西安文理学院老校区(西安游学拓展中心)
咨询电话:029-87246359   029-87243114   029-87245610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妈妈洗完一块床单晾起后,顺便和她两岁的小儿子玩一种叫“眊儿”的游戏。她和孩子分别站在床单两边,互相看不见,然后每喊一声“眊儿”,俩人就同时从床单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接下来的“眊儿”还是从左边探头;以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眊儿”上,孩子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兴奋不已。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愿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鸡鸡之类的动作。或者看一个小女孩极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直到小女孩急得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儿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习惯。

现代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多见了,但人们捉弄孩子的思维方式还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场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对象。这些捉弄行为表面上看已不那么粗俗,但它们与上面那些捉弄行为的野蛮本质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体谅。

这里援引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应该牢记: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上一篇:错误表扬摧毁孩子自信
 下一篇:早做准备 家长应给高考考生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