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87246359 87243114
报名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西安文理学院老校区
按理说,要想 “法治”(依法治校),必先“法制”(定立制度)。每所学校设立自己的学校章程本是分内之事,更何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文规定,学校必须“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但从实际看,很多学校的学校章程一直是空白,即使制定了,也大同小异,束之高阁,更不用说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学校章程作为“法”在学校实践的化身,远远不如其在舆论中众星捧月的地位,这一“冷”一“热”的现实悖论,颇为耐人寻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究其原因,学校章程的滞后性,并非学校偷懒懈怠、不思进取,而是他们对现代意义上的“法”,尤其是“法”的精神知之甚少。既然根基不牢,后面的贯彻、执行、修正等环节,自然就浮皮潦草。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有句名言:“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学校”与“现代学校”的根本差异就是:前者基于“关系”,如血缘、地缘、族缘等,后者基于“契约”。“关系”,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有着深刻的烙印,绝不是朝夕之间发一两个文件、开一两场会即可解决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都装上了“电子白板”,甚至出现了以“微课”、“幕课”为代表的“课堂革命”,但骨子里的“关系”思维却根深蒂固,“学校章程”的意义恐怕就极其有限了。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很多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都习惯以“搞运动”的方式推行教育建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本是好事,但若只是成为考核、评定、绩效的绑架物,成为权力运作下的“规定动作”,成为轰轰烈烈的一场风,那再好的“法”也成了诅咒和毒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新的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也必将从中滋生。一个明显的例证,便是近期舆论对校歌的反思,为应付检查和“评星”而生搬硬套、连夜赶制的校歌,其历史承载力和文化生命力都遭到了普遍的怀疑和批评。
所以,真正的学校章程,建立的基础应是自身的内驱力,应是“长”出来,而不是“逼”出来。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必然有一套设计合理、行之有效、底蕴醇厚的学校章程。这套章程,就如一纸“契约”,明确规定了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章程的所有内容,都是三者共同讨论、修改、商定的结果。
建章立制,本是法之必然,而现代法律,甚至现代文明都与契约精神有着莫大的渊源。经过从亚里斯多德到卢梭两千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它的精神已经可以明确概括为:自由、平等、守信、互助(救济)。一所学校“生长”的过程,也就是对契约精神的认知、尊重和实践的过程;进一步说,当学校具有了自由、平等的教育教学风气,教师和学生懂得守信和互助,学校管理者知道“依法治校”的伦理意义和实践规范,那学校章程自然就有了生根之所。
只有得到多数人都认可、参与、执行的学校章程才算确立了自己的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忙不迭地制定学校章程内容,处心积虑地推行实施,倒不如对照“契约精神”,先做好净风气、讲民主、守信诺、重自由的工作。唯此,国家“依法治校”的初衷和学校建章立制的本意,才算有了坚实的根基。(邱磊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pgy.voice.edu.cn)是中国教育报刊社顺应网络舆论新形势推出的全媒体评论网络互动平台。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秉持“以教育立场评论社会事件,以全局思维透视教育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内容发布型网站,而是将互联网思维、用户生成(UGC)、社交互动、众筹等新理念融入到评论操作之中,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所有普通公众量身打造的体现全媒体、自媒体概念的交互性意见平台。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采取“互动+引导”的工作方式,为所有热衷讨论教育话题的朋友们开设展示和交流的个人空间——“评论工作室”,任何人对热点教育事件和现象有观点、有洞见,都可以申请开通自己的评论工作室,针对编辑推送的每日舆情和选题信息,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评论发表到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中国教育报刊社将整合所属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以及中国教育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为传播那些有见地、有思想、有锐度的教育观点和评论提供平台和载体。
上一篇:非洲9国记者组团采访中非两国教育交流进展情况 |
下一篇:不能让学校教育为社会问题独自买单 |